Zhang Tausend

Zhang Dai Chien (Mai 10, 1899- April 2, 1983), geboren in Neijiang, Provinz Sichuan, China, mit Vorfahren Wurzeln in Panyu, Provinz Guangdong, war ein chinesischer Tintenspritzmaler, Kalligraph und einer der Gründer der "Dafengtang School". Er war einer der legendärsten Tintenspritzmaler in der chinesischen Kunstwelt des 20.Jahrhunderts.
Persönliches Profil

Zhang Tausend(C)hang Dai-Chien, Von Mai 10, 1899 bis April 2.1983, gebürtiger Neijiang, Sichuan, mit Vorfahren Wurzeln in Panyu, Provinz Guangdong, China, war er ein chinesischer Tintenspritzmaler, Kalligraph und einer der Gründer der "Dafengtang School". Er war auch einer der legendärsten Tintenspritzmaler in der chinesischen Kunstwelt des 20.Jahrhunderts und wurde von der westlichen Kunstwelt als "Pinsel des Ostens" gelobt.

Zhang Daqian hat bemerkenswerte Erfolge in der Landschaftsmalerei erzielt, indem er seinen künstlerischen Stil mit seinen Schreibfähigkeiten kombiniert. Aufgrund seiner Poesie, Kalligraphie und Gemälde, die auf Augenhöhe mit Qi Baishi und Pu Xinyu sind, ist er auch als "Southern Zhangbei Qi" und "Southern Zhangbei Pu" bekannt. Zusammen mit Huang Junbi und Pu Xinshe sind sie als die "Drei Meister des Überquerens des Meeres" bekannt.

Persönlicher Lebenslauf

Junge

Geboren am 10.Mai 1899, in Neijiang, Sichuan. Vater Huaizhong, Mutter Zengshi Youzhen, zehn Brüder und eine ältere Schwester. Xingba, Milchname Xiaoba, Name Zhengquan, auch bekannt als Quan.

In 1904 lernte Qiongzhi Erleuchtungsmaterial wie den Drei-Zeichen-Klassiker zu lesen und zu lesen. In 1905 studierte er Kalligraphie bei Sige Wen und las "Thousand Family Poems".

Im 1907 lernte sie Malerei von ihrer Mutter mit ihrer Schwester, und ihre Mutter Zeng war gut darin, Blumen zu zeichnen. Im September 1911 schrieb er sich in Neijiang Catholic Gospel School (Huamei Grundschule) ein. In 1914 besuchte er die Chongqing Jingxiu Mittelschule und wechselte später zur Jiangjin Mittelschule.

Jugend

Im Sommer 1916 kehrte ich mit meinen Klassenkameraden zu Fuß nach Neijiang zurück. Unterwegs wurde ich von Banditen entführt und gezwungen, Meister zu werden. Hundert Tage dauerte es, bis ich aus der Banditenhöhle entkam. Winter, verlobt mit Cousin Xie Shunhua.

In 1917 ging er nach Japan und studierte Färben und Weben an der Kyoto Fair School. In seiner Freizeit setzte er sich auf selbstlernende Malerei, Poesie und Druck. Sein zweiter Bruder Zhang Shanzi ist ebenfalls in Japan.

Sein Studium schloss er im 1919 ab und kehrte von Japan nach Shanghai zurück. Im Herbst studierte ich bei den berühmten Kalligraphen Zeng Xi und Li Ruiqing aus Shanghai. Zeng Xi gab ihm den Künstlernamen "Gu" und den Höflichkeitsnamen "Ji Gu". In der Ningbo Fellow Association in Shanghai veranstaltete er seine erste Einzelausstellung und verkaufte alle 100 seiner Werke, was ihn zu einer Sensation machte. Von da an verdiente er seinen Lebensunterhalt mit dem Verkauf von Gemälden.

Nach dem Tod seines Verlobten é e Xie Shunhua wurde er Mönch im Songjiang Chanding Tempel. Meister Yilin, der Abt der Sekte, trägt den Dharmanamen Daqian. Rückkehr zum weltlichen Leben nach März.

In den 1920er Jahren kehrte er nach Sichuan zurück und heiratete Zeng Zhengrong. Geh nach der Ehe nach Shanghai. Am 12.September desselben Jahres starb Li Ruiqing im Alter von 54.Jahren an Krankheit. Erstellen Sie ein poetisches Bild von Herrn Ci Hui, signiert von Tijuan. Tijuan war eine der frühen Unterschriften von Zhang Daqian.

1921年借寓上海李薇庄宅。与李秋君定交。秋君名祖云,别号瓯湘馆主。在三师叔(李筠庵)的影响下,开始临仿石涛画迹,仿石涛册页一开,瞒过前辈画师黄宾虹。

1922年作北魏《张玄墓志》集联,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凡数十联。

1923年张怀忠夫妇率家人由内江迁居江苏松江府华亭县。与王个簃定交。

1924年善孖奉调入京,任总统府咨议。随兄弟初次入京,与汪慎生定交。仿作金冬心、石涛、八大、渐江扇面四帧赠汪慎生。父张怀忠病逝松江。秋,应邀参加上海文人雅集“秋英会”,结识常州词人谢玉芩、上海画家郑曼青,并与谢玉芩结为知友。

1925年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首次画展,由李秋君主持。展品100幅,每幅20大洋,购画者一律编号抽签取画。

1926年应周梦公之嘱,为其妾素兰作白描像署名啼鹃。1926年3月21日在上海《申报》刊登《张季蝯卖画》启示。仲夏,在曾熙家结识温州籍篆刻家方介堪。

1927年临曾熙所藏《石涛小像》,曾师为之题跋。应张群函购,先后仿作石涛、金冬心笔意山水扇面两帧。参加“寒之友”画会,会友有于右任、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黄宾虹等。秋,应日本友人之邀赴汉城游金刚山。与韩国姑娘池春红定情。

1928年与善孖、马骀、俞剑华、黄宾虹诸人组织“烂漫社”,刊行《烂漫画集》。5月,与善孖、郎静山等人倡建“黄社”。二赴北平,与余叔岩结识。在陈半丁家中,结识旧王孙兼书画名家溥心畲。冬,池春红来信,作长诗《春娘曲》,并赴汉城相会。

1929年从汉城返沪。《蜀中三张画册》出版(三张者,张善孖、张大千及九弟张君绶)。被聘全国美展干事会员,与叶恭绰定交,同时结识徐悲鸿。出席全国第一届美展,作三十自画像,遍征上海名家题咏。

1930年与善孖合作《十二金钗》,曾熙提款。夏,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张大千大风堂收藏的《大涤子山水册》三册;中华书局出版《大风堂原藏石涛和尚山水集》。秋,参加“天马会”第八次美展。曾熙病故享年70岁。

1931年扶曾师灵柩归葬衡阳。

1932年与善孖、黄宾虹、谢玉芩等人同游浦东顾氏园观桃。黄宾虹作《平远山水图》及诗八首相赠。与叶恭绰、吴湖帆同游苏州,组织成立“正社书画会”。移居苏州网师园。

1933年春节,邀章太炎、叶恭绰、陈石遗、李印泉等前辈欢聚网师园。徐悲鸿组织“中国近代绘画展览”赴法展出,内有张大千所作《金荷》一幅,被法国政府收购。

1934年与善孖北上。客居听鹂馆,馆内有“蝴蝶会”之举,与会者有王梦白、于非闇、何亚农、汤尔和等人。9月9日,中山公园举办“正社画展”,内有他的作品40件。与善孖同游华山。张善孖,叶恭绰加入“正社”。冬,纳天桥京韵大鼓艺人杨宛君(艺名花秀舫)为三夫人。

1935年应徐悲鸿之聘,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南京举办“张大千画展”。与徐悲鸿、谢稚柳及中大艺术科学生同上黄山。母曾友贞病逝郎溪。“张大千、方介堪、于非闇书画篆刻联展”在北平举行。《张大千画集》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济贫合作画展”在北平展出。

1936年首次在英国伯灵顿美术馆举行个展。1937年,“第二次全国美展”在南京举行,任审查委员。与谢稚柳、于非闇、黄君壁、方介堪同游雁荡山,合作《雁荡山色图》,方介堪刻“东西南北人”印。七·七卢沟桥事变,困居北平。应故宫文物陈列所之聘,任国画研究班导师。

中年时期

1938年驻北平日本司令部多次派汉奸劝张大千出任伪职,张氏推诿不从,化装逃出北平,辗转上海、香港,入桂林途中会见徐悲鸿。隐居青城山上清宫。

1939年邀黄君壁、张目寒同游剑门。在青城上收龙国屏(龙治)为入室弟子。为张目寒作《蜀山秦树图卷》。应黄君壁之邀同游峨眉,作《峨眉金顶合掌图》赠君壁。先后在成都、重庆举办画展。

1940年与赵望云相识于成都。拟赴敦煌,行至广元,兄善孖病逝重庆,赴重庆奔丧。

1941年在重庆举办画展。先后出席成都“黄君壁画展”、“关山月画展”开幕式,并重金订购画作,以示祝贺。携杨宛君、张心智北上兰州。敦煌途中,结识陇中画家范振绪。在范振绪陪同下抵达敦煌,留敦煌临摹壁画。在其临摹壁画期间,对多处壁画进行剥损,造成无以复加的灾害。 为莫高窟编号。访榆林窟,临摹壁画,年底离榆林窟,赴青海西宁。

1942年率心智赴塔尔寺访藏画师,请教大幅画布制作工艺。携带五名藏画师返敦煌继续临摹壁画。与西北文物考察团王子云等人相识。致函谢稚柳前来相助。岁末与谢稚柳及子侄门人离莫高窟赴千佛洞考察,并为之编号。

1943年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在兰州召开会议。筹委会主任常书鸿抵达敦煌。5月1日,离莫高窟赴榆林窟,在榆林窟临摹月余。8月,“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兰州首展。11月,返回成都,敦煌之行前后历时两年七月。

1944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先后在成都、重庆展出。展品44幅。“张大千收藏古书画展览”在成都展出。

1945年率李复赴大足、资阳、简阳考察石刻艺术。叶浅予夫妇借居昭觉寺,叶氏向张大千请教中国画。作丈二匹《荷花》通景大屏及《西园雅集》。在成都举办近作展。冬,取消赴新建考察石窟之行,改道北平,与于非闇举办联合画展。

1946年以巨资购得《江堤晚景图》,宋人《溪山无尽图》,宋张即之《杜律二首》等历代名人字画。溥心畲、谢稚柳、吴湖帆先后为无款《江堤晚景图》题跋。三上峨眉,作丈二匹山水《峨眉三顶》、《长寿山势图》赴沪举办“张大千画展”。岁末由沪赴平,作《九歌图卷》、《文会图》等。以《四季花卉》、《墨笔山水》先后参加赛那奇博物馆、巴黎现代美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画展览”。

1947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第一集)在上海彩印出版。“大风堂门人画展”在上海展出。《张大千画作展》在上海展出。与杨孝慈同游西康,写生多幅,并作《西康游记》纪游诗12首。在成都举办“康巴西游纪行画展”。《西康游屐》、《大千居士近作》相继在上海出版。

1948年在沪举办画展,展品多系工笔重彩。编印《大风堂同门录》。敦煌参议员郭永禄在甘肃省一届六次参议会上发难,指责张大千破坏敦煌千佛洞壁画。十名参议员联名附议要求“严办”。《西北日报》以《张大千何如人也》为题,披露常书鸿、窦景桩(前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为张大千辩诬声明与讲话。偕四夫人徐雯波赴港,举办画展。

1949年,张大千被蒋介石政权接到台湾,已丑,51岁甘肃省一届七次参议会作出“张大千在千佛洞无毁壁画事”的结论,但未公诸于世。应印度美术学会邀请拟赴印画展,并顺道考察阿坚塔壁画。10月,赴台举办首次个人展。11月下旬,搭军用飞机返蓉。1949年12月6日,携徐雯波乘军用飞机离蓉飞台。

1950年由港赴印,在新德里举办画展。考察临摹阿坚塔壁画。旅居大吉岭年余,诗画创作颇丰。

1951年在港举办画展。赴台旅游,由台静农陪同至台湾故宫博物院参观藏品。由台赴日本东京会友。

1952年远游阿根廷。5月,返回香港。筹划移居南美。为筹措旅费,由徐伯郊牵线,与郑振铎联系,向大陆出售《韩熙载夜宴图》、《潇湘图》、宋人册页等名画。徐悲鸿、叶浅予联名致信劝回大陆,婉辞。迁居阿根廷首都近郊曼多洒,受到阿总统贝隆及夫人接见。

1954年迁居巴西圣保罗市。赴港举办画展,展品中有《美国尼加拉瀑布图》,甚得观众赞赏。赠画12幅给巴黎市政厅收藏。

1955年巴西圣保罗八德园建成并命名。《大风堂名迹》(四册)在日本东京出版。“张大千书画展”在日本展出,巴黎罗佛尔宫博物馆馆长萨尔出席画展。夫人曾正蓉、杨宛君向四川博物馆捐赠敦煌壁画摹画稿百余幅及张大千书画印章80方。

1956年于东京展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萨尔馆长观后邀张氏赴巴黎展出。6月,巴黎赛那奇博物馆展出临摹敦煌壁画,7月,在该馆东画廊举办“张大千近作展”,展品30幅。与毕加索会晤,在法国尼斯港的“加尼福里尼”别墅。观画谈艺,互赠作品。西方报纸将这次会晤誉为“艺术界的高峰会议”、“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代”。首次旅欧,观赏西方艺术和山川风光。在巴黎期间,会见常玉、赵无极、潘玉良等华裔艺术家。

1957年患目疾,回八德园静养,服药疗疾之余,仍挥笔题诗作画,细笔改粗笔,力图变法。为张群影印出版《石涛十二通景屏》作序。巴黎展出《秋海棠》,荣获纽约“国际艺术协会”金奖,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在圣保罗市举办画展,威震巴西。

老年时期

1958年纽约国际艺术学会以其在巴黎展出的《秋海棠》一画选为“当代伟大画家”,获金牌奖。

1959年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首次举办“张大千先生国画展”,主要展品为临摹敦煌壁画。作《故宫名画读书记》。赴法旅欧。法国国家博物馆成立永久性“中国画展览”,以作品12幅参加开幕展。

1960年在八德园作《六十二岁自画像》寄赠港友高岭梅。4月,游台湾横贯公路。7月,应台湾故宫博物院李霖灿之求,绘敦煌历代佛手。9月应邀赴巴黎、布鲁塞尔、雅典举行巡回画展。在巴黎为郭有守狂涂册页12幅。返八德园作《蜀楚胜迹》12幅,均为老年泼墨变法之滥觞。

1961年日内瓦画展。赴日参加“郎静山摄影展”。新作巨幅《荷花》在巴黎赛那奇博物馆特展,纽约现代博物馆购藏。圣保罗近作展。继续创作《瀑布》,《罗浮飞云顶晓日》等泼墨山水。

1962年赴巴黎,下榻郭有守家,作通景屏《青城山全图》。赴东京,下榻偕乐园,作丈二匹巨幅《瑞士风景》。此二幅均为巨幅泼墨山水。张大千的艺术造诣欠缺一些意境,这是世人所共知的。夏,台北历史博物馆再次举办张大千画展,展出《四天下》泥金、泼墨巨幅山水新作。游日本横滨。香港大会堂落成,香港博物馆主办“张大千画展”,为大会堂揭幕首展。《张大千画谱》(高岭梅编)在香港出版。12月,在八德园以泼彩法试作《观泉图》。

1963年“张大千画展”在新加坡、吉隆坡、怡保、槟城展出。六屏巨幅通景《荷花》在纽约画展中被美国《读者文摘》以14万美金高价收购。

1964年曼谷、科隆画展。回台北访张学良,谒阳明山溥心畲、赵守钰墓。以泼墨泼彩法作《幽谷图》,自谓“这样画可因势利导,取其自然,得其天趣”。

1965年在伦敦举办画展。作大泼墨山水《山园骤雨》、《秋山图》。自谓“这主要是从唐代王洽、宋代米、梁楷的泼墨法发展出来。只是吸收了西洋画的一点儿明暗处理手法而已”。

1966年在圣保罗、香港举办画展。赴香港访友。据门人林建同说,此次香港之行,甚有启发,其后“作风大变,泼墨泼彩,大行其道”。

1967年美国史丹福大学博物馆,卡米尔莱克美术馆先后举办张氏近作展。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主办近作展。为张群八十初度精心绘制四屏通景《蜀中四天下》图,又为张目寒六十八寿辰绘制山水人物图。是年泼彩作品甚多,有《朝暾》、《雨过岚新》、《山雨欲来》。香港东方学会出版《张大千画集》。

Späte Jahre

1968年,纽约福兰克加禄美术馆、芝加哥毛里美术馆、波士顿亚尔伯——兰敦美术馆分别举办张大千画展。在史丹福大学讲演中国画艺术。返台,接受台北《时报》记者谢家孝采访月余,谢以口述体撰写《张大千世界》,4月,由该报出版发行。四五月间为贺张群八十寿辰,积十日之功精心绘制《长江万里图》,7月,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长江万里图特展”。11月,以敦煌壁画摹本62幅捐赠台湾故宫博物馆。

1969年赴旧金山治眼疾,与旅美老友侯北人、张孟休等度春节。返八德园作《杏花春雨图》赠侯北人;《泼彩青绿雪景》赠张孟休。黄君壁访八德园。由巴西迁美国卡米尔城“可以居”。洛杉矶考威美术馆展。纽约文化中心展。纽约圣约翰大学展,纽约福兰克加禄美术馆再展。波士顿亚尔伯——兰敦美术馆现展。

1970年目疾加重。结识台湾京剧团演员李金棠、吴兆南、郭小庄、李东原,分别赠书画。自订《张大千鬻画值例》。卡米尔莱克美术馆再展。

1972年右眼失明,左眼白内障手术成功。美国洛杉矶安克鲁画廊展,被授予洛杉矶“荣誉市民”。美国旧金山砥昂博物馆“张大千四十年回顾展”,展出1928-1970年间的代表作品54幅,撰《回顾展自序》。

1973年,与旅美老友王天循共度元旦、春节。洛杉矶恩克伦美术馆近作展。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捐赠历年创作108幅,颁赠纪念状,并举办“张大千先生创作国画回顾展”(即40年回顾展)。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张大千画集》。

1974年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画展,台北历史博物馆与“日本民族协会”共同主持东京中央美术馆“张大千画展”。应美国旧金山版画制作中心之约,创作了两套石版画,被提名为“驰名世界的张大千”和“张大千形象”。作根雕假山、八面观音赠大陆篆刻家陈巨来。

1975年应叶公超之约,为其辑《叶遐庵先生书画集》作序。以80幅精品参加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中西名家画展”。应约撰写《毕加索晚期创作展序》。该馆举办“张大千早期作品展”,又以60幅作品参加在汉城举办的当代画展。

1976年举家移居台北。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张大千先生归国画展”,台湾教育部颁赠“艺坛宗师”匾额。台湾电影界人士吴树勋以退休金自费拍摄《张大千绘画艺术》记录影片。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张大千选集》。

1977年,历时5年所编的《清湘老人书画编年》在港出版。将老友陈巨来历年为之所刻的印章,汇编成《安持精舍印谱》在日本出版,并为作序。台中举办近作展。在外双溪筹建“摩耶精舍”。《大风堂名迹》(四册)在台再版。

1978年戊午,在高雄、台南、汉城举办画展。“摩耶精舍”落成,喜迁新居。出席亚太地区博物馆会议,讲演《论敦煌壁画艺术》。作《明末四僧画展序》,《大风堂名迹再版序言》。

1979年,以40幅佳作参加香港中国文化协会举办的中国现代画坛三杰作品展览(三杰为张大千、溥心畲、黄君壁)。请友人、律师见证,预立遗嘱。

1980年,春节期间,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张大千书画展”。3月,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举办《中国现代画坛三杰作品展览》。应旅日华人李海天、黄天才之约,拟作巨幅《庐山图》(高1。8米,长10米)。台北出版《张大千书画集》一二集出版。四川出版《张大千画辑》一二三辑。

1981年,在台湾博物馆举办“张大千近作展”。3月,应邀提供作品参加法国巴黎东方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国画新趋势展”。7月7月,在摩耶精舍开笔绘制《庐山图》。

1982年元月,台北举行“傅抱石、徐悲鸿、张大千水墨彩色画展”。香港集古斋举办“张大千画展”。2月,“张善子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画展”在台展出。4月,《张大千书画集》第三集出版。全力绘制《庐山图》,劳累过度,两次住进台北荣民总医院。

1983年元月,台湾国立博物馆举办“张大千书画展”。同时举办尚未最后完成的《庐山图》特展。赵无极赴台探视。1983年3月8日,《张大千书画集》第四集出版,为大陆友人门生题赠画集12册。心脏病复发,医治无效,于1983年4月2日病逝。

张大千先生作品由于过于珍贵,已列入限制出境保护名单内。

门下弟子

张大千一生弟子上百,有主要影响的有:曹大铁、谢伯子 、何海霞、胡爽庵、俞致贞、刘力上、胡若思、慕凌飞、糜耕云、梁树年、汪德祖、吴青霞、厉国香、龙国屏、黄独峰、王康乐、胡力、王永年等人,其中,曹大铁是张大千弟子中绘画水平最高的一个。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也拜张大千为师学画。

张大千再传弟子也相当多,比较有影响的是:白传巨、曹公度、李柏林、陈沫吾、杨振升、杨震麟、葛茂柱、刘起伏、刘力群、何纪明、葛茂桐、孟庆利,吴嗣坤、聂振文、吕刚,姚丹萍、江洪泉、安云霁、杨春蕾、张师曾,包伟东、赵凯等人。

后世纪念

张大千纪念馆是一座由私人创办的纪念馆,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圆顶山,为纪念国画家张大千而建。纪念馆东临西林开发区;西与内江师范学院等高、中等学校相邻;南俯沱江;北为浅丘田园风光。地貌为一狭长之小山丘陵。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75米

Persönliche Werke
Schlagwort: